![]() |
【博物馆】高明博物馆:时光虽远去 价值却永恒 |
|
【bowuguan】2018-8-3发表: 高明博物馆:时光虽远去 价值却永恒 文佛山日报记者黎翠怡实习生严婉明在高明区博物馆的三楼,馆藏着两件上千年历史的陶瓮。一件是西周陶瓮,一件是汉代陶瓮。它们都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此之前,《文物故事》栏目已经详细介绍了西周陶 高明博物馆:时光虽远去 价值却永恒文/佛山日报记者黎翠怡实习生严婉明 在高明区博物馆的三楼,馆藏着两件上千年历史的陶瓮。一件是西周陶瓮,一件是汉代陶瓮。它们都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此之前,《文物故事》栏目已经详细介绍了西周陶瓮的故事。这一期,我们将再次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接触汉代陶瓮,读懂它的历史与价值。 它已2000岁纹饰仍清晰 “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很难看到体积这么大,年代久远且保存完好的汉代陶瓮。它当属馆里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内,工作人员陈劲强的一句话,道出了汉代陶瓮的重要价值。 在三楼的展厅,这个敞口鼓腹的汉代大陶瓮十分显眼。它侈口(即广口),圆唇向外翻卷,束颈,弧腹。由于底部是变形不平的,整个重心略向一侧倾斜。 再仔细观察陶瓮,它的上腹部是酱黄色半釉,釉色亮泽。瓮身有小方格间带有拍印的菱格纹和十字格纹。尽管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瓮身的纹饰依然十分清晰。整个陶瓮高69厘米,口径36厘米,腹径57厘米。 透过展柜可以发现,这个陶瓮身上有些许水泥。陈劲强解释,根据老馆长的介绍,当初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汉代陶瓮是在一户农民家里找到的。当时这位农民不识“宝物”,还把陶瓮放置在家里,作阳台储水的用途。 由于文物修复一般是使用石膏的材料,这个瓮身的水泥,或许是后来百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瓮身有些许裂痕而覆盖上去的。 采集自古城村来源于平兴遗址 遗憾的是,汉代陶瓮由于暂时无法得知是哪个古代窑炉制造的,难以追踪它的具体历史渊源。 但这个汉代陶瓮的采集位于更合镇白石村委会古城村北面,该处为平兴县城遗址所在处。在东晋末年至北宋开宝五年的五百余年间,平兴县治均设在古城坪。这是在高明境内设立县治的开端。 根据历史记载,该处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近年文物普查中,未发现城墙遗迹,民居已被夷为平地。但在现古城村西北角俗名“围仔”和“郎岗”长约半里的靠山边一带,遍布大量陶瓷砖瓦碎片、磨刀石等生活遗物。古城村农民还掘出过一直径40厘米的土炮和锈蚀的刀剑兵器,以及土炮用的铁弹,估计为“土客之争”遗留下来的物品。就古城村现有55户居民中,有9个姓氏,他们的祖先都是在“土客之争”后陆续从各地迁来的。据了解,咸丰年代之前的居民,曾由于土客械斗被迫远走他乡。 而与古城村相邻的黄村,在俗名“水脚楼”处,曾挖出二万多块古红砖(长35.5厘米、宽16.5厘米、厚7.5厘米),在俗名“龙岗脚”荆棘丛中发现有“社稷”神坛遗迹。 “从汉代陶瓮的采集地——平兴县城遗址的历史背景可以得知,这个遗址曾有大量陶瓷瓦片、生活堆积物,可以大胆借此推测,该遗址旧时有不少先人居住,劳作活动频繁。而汉代陶瓮容积大,我们将其推测为是民间用来装稻谷所用的。”陈劲强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无关。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bowuguan】更新:2018/8/3 16:41:29)
![]() |
![]() |
资讯中心,相关泛建陶家居资讯,企业新闻、企业相关发展以及产品销售。把握佛山陶瓷网,把握行业脉搏。这里提供相关关于公司厂家新闻、资讯和联系,工厂商家价格信息,发布商业供求招商商业资讯。佛山陶瓷网陶瓷行业第一综合商务资讯服务网站。手机移动版佛山陶瓷[佛山陶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