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走到惠州才发现有窑址了”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述说始于60多年前的惠州窑缘 |
|
【bowuguan】2017-9-25发表: “走到惠州才发现有窑址了”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述说始于60多年前的惠州窑缘 余小伦与蔡磊拜访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一陶瓷爱好者在制作陶艺。惠州有很多窑,其中,河边就有窑堆。广州西村窑与惠州东平窑之间肯定有关系。早在北宋时期,广东潮州、惠州已经使用阶级窑灶,而 “走到惠州才发现有窑址了”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述说始于60多年前的惠州窑缘余小伦与蔡磊拜访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 ▲一陶瓷爱好者在制作陶艺。 惠州有很多窑,其中,河边就有窑堆。 广州西村窑与惠州东平窑之间肯定有关系。 早在北宋时期,广东潮州、惠州已经使用阶级窑灶,而且已具相当的规模…… 这是86岁高龄的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在他的瓷窑分析研究相关论著中的论述。近日,300多件(套)重要历史文物在广东省博物馆“南北通融——南粤古驿道展览”展出,引起业界高度关注。赴展参观的惠州市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余小伦与副院长蔡磊,在此期间,专程拜访了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 自从惠州白马山下“邂逅”,曾广亿开启了惠州古窑址考察 惠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长期任职于广东省博物馆的曾广亿,与惠州“古仔”还真有几分传奇色彩呢。在刊登于《考古》1962年第八期的《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一文中,曾广亿写道:“1955年6月,笔者和梁明燊同志在惠阳(今惠东)白马山山边路旁发现有很多古代的青釉划花瓷片……” 此次拜会,曾广亿也与余小伦和蔡磊叙说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我原来是学会计的,也是半路出家。作为商承祚先生的学生,我参加了在北京大学举办为期一年的第三期考古培训班。1955年上半年培训结束,商承祚先生带领我们到过湖南、河南、陕西等地进行考古实习。实习结束后我与梁明燊结伴,由潮州至陆丰行山路到惠阳。” 从其梳理出的追忆中可以看到,这段经历不仅是曾广亿从事心爱事业的开端,同时也证明了新中国刚刚成立五六周年之际,便有了惠州古窑址考察活动。 自从那次在惠州白马山下的 “邂逅”,“惠州印记”的烙印便越来越清晰。曾广亿在《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结束语中写道:“1957年7月,我们会同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在海南岛进行文物普查时,在通什和文昌一带古墓中和遗址内,均发现有同样的瓷碗,因此,我怀疑那些瓷器可能就是本窑产品。” 记者了解到,在《潮州笔架山宋代瓷窑分析研究》一书“关于瓷窑的类型及窑炉特点”的叙述中载有:“1976年在惠州窑头山也清理了一座阶级窑,首尾已被挖毁,不能窥其原貌,但从窑身前后残存火厢来看,其结构与笔架山的阶级窑大致相同……早在北宋时期,广东潮州、惠州已经使用阶级窑灶,而且已有相当的规模……” 在与两位来自惠州的古窑研究者的交谈中,提到惠州的人与事,曾广亿便来了兴致。“东平窑采集的标本,最先放在鲁迅纪念馆,当时省博物馆的库房不够放。”“惠州有很多窑,其中河边就有窑堆。”“江边的窑口有窑址露出来。” “广州西村窑与惠州东平窑之间肯定有关系。”“陶瓷工艺的南传与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有着直接关系。”…… 《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可谓小半部“惠州陶瓷史” 2012年12月出版的 《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中收录了曾广亿从事古陶瓷学术研究近四十年来的主要学术成果。从中可以发现,其影响力不仅在岭南或限于港澳,在东南亚也有相当的学术影响。该书学术研究成果从1955年起计,曾发表在《考古》、《文物》等国家级刊物及重要出版物上。 《粤港出土古陶瓷文集》分为两个部分:“古陶瓷研究综合论述”以及“古陶瓷调查发掘报告及其它”。第一部分的大标题虽然只有 《略谈惠州宋瓷制作技术与工艺水平》一篇,但凡有“广东陶瓷”或“广东古陶瓷”标题的论文均有对惠州已发掘古窑址相关内容的引述。在第二部分中,共有十九篇著述,其中四篇以“惠州”为题,它们分别为 《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广东惠阳新庵三村古瓷窑发掘简报》、《广东博罗、揭阳、澄迈古窑调查》、《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可谓小半部“惠州陶瓷史”。 虽然年事已高,记忆力有所衰退。但对初次“粤东寻访”的艰辛,曾广亿仍旧历历在目、刻骨铭心。“那时一直在山里走,很辛苦,又没水喝。有次太渴了,只能喝路上牛踏脚印中留下的那点水,抚去上面的白沫来解渴。” 可见考古事业从一开始就是非常磨砺个人品行的。虽然从事着当时的“冷门”行业,充满朝气的曾广亿与同事仍践行着新中国考古人走向田野的志向。直至60多年后的今天,前辈文博人的精神与奉献,乃令人动容钦佩。 “走到惠州才发现有窑址了。”这是拜访过程中曾广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纵观其一生,当他踏入事业的第一步起,便与惠州结下了异乎寻常的缘分。而在随后30多年的古陶瓷研究生涯中,这种可称之为“惠州之缘”的惊喜屡屡再现。 北宋东平窑产品曾远销东南亚,是“广东宋代三大民窑”之一 这次余小伦与蔡磊专程拜访曾老,除了求解惠州陶瓷历史演进发展中存在的疑点及曾老所熟知的惠州陶瓷考古相关活动外,他们还将两人历时两年主编的《惠州陶瓷古窑址》一书样稿呈送曾老,请老人家批评指教。该书囊括惠州从新石器晚期直至明清时期约六千年的时光中,惠州三十处陶瓷古遗址及古窑址的论述。他们列出了关于 “北宋东平窑与岭南北宋诸窑”等八项内容的提纲,以便向这位古陶瓷界元老级学者请教。目的是对惠州乃至东江流域陶瓷文化史实进行查漏补缺的系统梳理。 据了解,去年,余小伦还邀请了中国古陶瓷文化界知名人士、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八十多岁高龄的禚振西来惠州,对惠州的古窑址进行考察研究。禚振西对惠州古陶瓷历史文化作了一次普查,并对惠州的北宋东平窑址、明代白马窑址等五个古窑址作了点评。 据专家考证,惠州东平窑从北宋初年开始烧制瓷器,生产了100多年后熄火,它所生产的陶瓷品不仅内销,还远销东南亚地区,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广东宋代三大民窑”。辉煌一时的东平窑早已远去,只剩下一片民居包围之下的断壁残垣。令人欣慰的是,惠州陶艺家余小伦在原北宋东平窑址向东沿着这条瓷矿矿脉延伸10多公里的平潭西河潭,通过7年艰辛打造,让曾在宋代辉煌一时的惠州东平窑重焕生机。 现如今的惠州市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已发展成为集陶瓷研究、陶瓷创作、传承培训、交流展览、旅游体验、表演娱乐为一体的基地,目前,该基地正在争创国家3a景区。作为惠州对历代陶瓷古窑址及东江陶瓷文化研究的民间机构,它立足于温故而知新,继往而开来。余小伦说,“传承东平窑技艺,复兴东平窑,恢复的不止于当年的技术,更希望复兴当年惠州陶瓷业的盛况。惠州有这么深厚的陶瓷文化历史沉淀,又有这么丰富的陶瓷矿产资源,现在又有这么多热爱陶瓷的新一代陶瓷人,惠州的陶瓷业走向新的辉煌是非常有可能的。”他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博物馆bowuguan相关"“走到惠州才发现有窑址了”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述说始于60多年前的惠州窑缘"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博物馆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博物馆bowuguan的支持,对于“走到惠州才发现有窑址了”岭南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曾广亿述说始于60多年前的惠州窑缘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bowuguan】更新:2017/9/25 4:28:05)
|
资讯中心,相关泛建陶家居资讯,企业新闻、企业相关发展以及产品销售。把握佛山陶瓷网,把握行业脉搏。这里提供相关关于公司厂家新闻、资讯和联系,工厂商家价格信息,发布商业供求招商商业资讯。佛山陶瓷网陶瓷行业第一综合商务资讯服务网站。手机移动版佛山陶瓷[佛山陶瓷网] |